在東京再邂逅 Placebo 6th March 2010

周末匆匆去了東京一轉,此行“唯一”目的是去看 Placebo Japan Tour 2010。

2009年8月才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看過來自英倫的 Placebo,當時的感覺是:「越來越有大將之風」。心底裡其實好希望樂隊靈魂 Brian Molko 會是 Bowie 的接班人 ie. 一個不斷進化兼令人有驚喜的變色龍。決定在東京再次邂逅 Placebo,可說是一瞬間的念頭,自己一直想去的其實是一年一度在日本舉辦的 rock festival – Summer Sonic。然而, Summer Sonic 這個規模龐大的戶外搖滾音樂節,總會在八月份這個足以奪命的酷熱季節舉行,出席的國際樂隊雖多,但陣容不一定是自己所鍾愛。既然 Placebo 這次在只容納千零人站立的「細場」 Akasaka Blitz 演出,我和友人就馬上拍板。有人說要「趁青春留倩影」,我就話要「趁有心考體力」。不過要考體力都要衡量很多風險因素,前陣子在香港博覽館排隊六小時入場再站兩小時看 Muse 已是我現時的體力極限。

幸好,日本人辦事的體貼細心,日本國民對紀律和秩序的認真,從來沒有令我失望。雖然是 standing tickets,門票上已印有編號(我們是第 287 及 288 號),觀眾按編號先後分段排隊,然後由工作人員用揚聲器十個十個叫號入場,用不著大家鬥早到場“扎營霸位”等候,周到得令人感動 !當然都要國民充分合作和配合才行。此外,場內禁止攝影,不過人家不用出動飛虎隊如臨大敵坐鎮,結果,人人自律,全程 DC、手機絕跡 !另一「奇景」就是Placebo 按門票所載準六時出場(準時開場絕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),原來場地要準八時交還,連帶觀眾也不能在場館內久留免阻人關門收工 !為何外國 band 去到日本變得如此有時間觀念?在香港演出時卻要我們望穿秋水 ?

有了 youtube 和 www.setlist.fm/, 樂隊在世界各地演出的大致情況以至 setlist 都可以預先一目了然,驚喜是沒有了,不過倒是可以令觀眾能更投入,更多互動空間。例如我對 Placebo 這個 tour 的 setlist 早已是滾瓜爛熟,可以期待的大抵只是 Placebo 的臨場表現和跟我們的 interaction。純碎是個人感覺 – 總覺得 Placebo 去年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時跟觀眾的 show business 式交流比在東京為多,可能在東京 Akasaka Blitz 這個跟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差不多大小的場館,Placebo 才能做回indie band 的本份,就是應酬廢話少講 – let the music speak for itself. 不過我和友人還是不放過趁曲與曲之間的 dead air 跟 Brian 搭訕,成為全場最 “多嘴” 的兩個fans (可能是因為在場的主要是比較內斂的本土fans,洋人反而極少數,令我頗感意外)。我同 Placebo 講咗乜 ?唔出得街喎 ,總之就係用 Brian Molko 嘅 language 啦,哈哈哈哈……..

Placebo 這次在東京的 setlist 跟去年在香港的差不多(除了還未有錄音室版本的 Trigger Happy外)。Trigger Happy 是他們近期 encore 時必玩的新作。有說 Trigger Happy 沒有被收錄在 Battle for the sun 內是因為其風格和歌詞都跟比較 positive 的 Battle for the sun 格格不入,反而玩 live 更能將它發揮得淋漓盡致,更易產生共鳴。Trigger Happy 令人想起 Placebo 早期陰暗的一面,當然 Brian Molko 的歌詞從來就不是甚麼 big words,但其作品的 impact不是單單來自歌詞歌聲,而是來自歌手樂手齊齊發放出來的情感和動力。Trigger Happy就是這一類型,搶耳的節奏, noise drumming 和 bassline,scratchy的結他……震撼!我才不稀罕一個錄音室版本呢!希望 itunes store 很快就有一個最佳 live 版本的 Trigger Happy 發售。

曲終人散,又要回到現實。隨著日本經濟下滑,不景氣持續,東京光芒不再。畢竟我曾經在這兒工作過,生活過,有過夢想,有過回憶,雖然很多人和物已經淡出,偶然重踏舊地,這裏依然令人神往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